文/顏良修 Anna Yen(炬識科技執行長)
在現今資訊爆炸、AI 當道的年代,大數據及資料的使用成為企業越發重視的課題,因此資料治理重要性日益上升。而資料治理的本質是「治理」,就如同公共治理、環境治理等等,除了需要考慮治理標的以外,還需要因應不同性質的組織、成員、流程和想法而進行滾動式調整。由此可見得,資料治理與其他治理議題一樣複雜,不存在一體適用的治理方針,但組織仍可以透過制定大框架,按照不同領域歸納出治理重點和優先順序。
資料治理的第一步
根據 Gartner 在 2020 年的報告指出,高達 42% 的組織受訪領導者表示,組織難以實踐資料治理的原因在於「難以接觸、衡量、監控資料與分析相關的治理結果」。同時,治理相關的議題往往需要從組織及流程改革著手,且具有高度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資料治理也不例外。然而,企業主、組織領導者多半期盼能在進行重大改變前,便先看到可預期的成果,這使得組織推動資料治理時,總是在起跑點便覺窒礙難行。那麼,資料治理的第一步應該從哪裡下手呢?
[ 推薦閱讀:CIO 大調查專網 — 讓 CIO 為企業三大問題開出 IT 解方 ]
以筆者與眾產業合作經驗而言,組織若能將「自動化產製資料目錄」作為治理的起點,以資料目錄為中心,逐步補充其他資料治理模組,則有助於使組織改革、資料治理並行。資料目錄就如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藉商品型錄確認產品是否能滿足我們的需求,可以視作工作上的標的對照表,操作模式及功用與上述消費商品流程異曲同工。
資料目錄三大特性
資料目錄所具備的三大特性,使得它相當適合作為資料治理的第一步。首先,它得以「具象化」的呈現資料治理的成果,同時,透過資料目錄的輔助,可以有效降低使用該項技術的門檻,使資料團隊內的各種角色皆能接觸並上手操作;再者,目錄製作能自動產製,無需手動介入,透過掃描資料源的 metadata 即可「自動產生資料目錄」,不涉及商業邏輯的盤點、也不需要實際拉取資料,更不需人工介入產製目錄的整體流程,藉此提高效率並減少人工作業的錯誤發生;此外,由於資料目錄已將資料陳列給使用者,資料團隊內的其他人員在溝通時不必再透過其他介面調查或申請資料,縮短產製資料產品所須投入的時間,由可以此幫助企業產生並「重複利用資料產品」。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與 Facebook ,與全球 CIO 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製作完資料目錄後,企業內的資料就如商品陳列在使用者觸手可及的位置。使用者們透過標籤、時間等資訊瀏覽這些項目,找出符合自己需的資料並加以發想、提問、討論,即可大幅降低重複調查、製造已存在資料的時間。
資料治理框架放大資料價值
資料治理的價值多元,能協助兌現資料價值、看到可預期的成果,是組織得以持續推行資料治理的主要動能,而一套能實踐且穩定執行的資料治理框架,能讓組織中不同的角色受惠,幫助組織產生並重複利用資料產品,進而加速或放大資料價值,以完整且可信、可用的數據,支撐企業在數位轉型漫長進程中,持續邁步前進。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