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與暉 Andrew Ho‧Pure Storage 大中華區技術總監
近期 ChatGPT 急速竄起,凸顯了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的運用正快速朝向多元化的方向發展,伴隨科技與技術的持續推進,許多企業紛紛大量投入 AI 應用於生產環境中,將資料與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ML)結合以提升營運效能、創造商業潛力。據《2022 年全球 AI 科技使用現況》統計,全球企業採用 AI 科技的比例已達到 35 %、且高達三分之二的企業正在應用或計劃應用 AI,未來人類對於此項技術將會越來越倚重。無論在任何產業的任何面向,資料學習與分析的需求都將持續且快速的增加。然而,加速生成的資料量須仰賴更多儲存設備來存放及運算,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資料運用、儲存設備及空間成本,將直接導致企業背負沉重的環境永續包袱。企業若想成功推動 AI 技術發展,並同時符合 ESG 環境永續的社會責任,則需從根本優化儲存基礎架構下手。
[ 2023年企業IT投資重點為何?資安、人才、ESG如何部署?下載 CIO大調查報告 立即揭曉!]
相較於硬碟或磁帶等傳統儲存媒介,全快閃(All-Flash)高速與高效兩大優勢,能為繁重的工作負載提升效能,並且逐步取代硬碟成為企業的優先選擇。當前市面上的傳統硬碟,以容量導向的近線硬碟(Near-Line HDD)為主,儘管近線硬碟位於資料儲存的最低階,多數資料卻仍存放在其中,而且每年占硬碟出貨量的比例亦越來越高(超過 70% )。如今 NAND 快閃的每一位元價格,正在以比近線硬碟更快的速度降低,加上快閃在電力、空間、冷卻方面的優勢,以及更高的效能與可靠性,我們預期硬碟很快就會變成一種較不具成本效益的選擇。
為什麼企業逐漸擴大採用全快閃?
一、持有成本更低
即使目前硬碟的每一位元成本仍舊低於最高密度的快閃,然而2023年有幾項值得觀察的重要趨勢。首先,所有一線快閃記憶體廠商今年都大幅增長了密度,部分廠商甚至做出 200 層以上的 3D NAND。如此的密度成長將轉化成更優異的成本效率,進一步節省能源和空間,實踐環境永續目標。其次,若分析師預測準確,NAND 的整體價格將延續2022年開始時的趨勢,於2023年逐步走低。
二、能源成本更少
現今資料中心基礎架構的能源消耗占全球的1%以上,且比例持續升高。伴隨能源成本不斷上漲,資訊技術的能源消耗已經不再只是環保議題,而是重大的經濟決策。從整體持有成本來判斷,能源消耗將在2023年與未來扮演更重大的角色。因此,具備較高能源效率的基礎架構將能協助企業創造經濟優勢。隨著快閃密度不斷攀升,未來快閃的能源效率將大幅超越硬碟,達到更低的實質成本。據統計,企業若能採用現代化的儲存設備,將有機會減少高達 84 %的能源消耗。
三、效能更高更靈活
快閃勝過硬碟的效能優勢,將在兩個重要面向轉化為成本優勢。首先,由於硬碟目前的效能依然很低,因此即使在效能需求最微小的工作負載上,還是會產生許多閒置容量。舉例來說,或許硬碟本身具備 20TB 的儲存容量,但若系統效能在 16TB 時就已達到極限,那企業便無法發揮每一位元應有的成本效益。快閃則能解決此狀況,即使容量即將用盡,其讀取效依然能保持穩定。
其次,任何強調韌性的儲存環境皆具有備援策略,如儲存多個資料複本,以及預留備用容量以備不時之需,這意味著裝置的效能將左右企業建立的系統具備多少備援能力。早在多年前,硬碟容量就已經大到當一顆硬碟故障時,企業將因為重建時間過長而必須採取雙同位(Dual Parity)備援策略來確保業務永續,且今日甚至需要用到三同位(Triple Parity),甚至更多。
但若能採用快閃裝置,重建的時間就可大幅縮短,僅需更少的容量來實現備援架構,等於擁有更好的實質成本效率。此外,有些快閃廠商甚至提供自動化永續性調校功能,能將所有內外部因素都納入考量,讓使用者不必煩惱到底需要哪個RAID 等級。
四、可靠性更佳
據統計顯示,全快閃能夠幫助企業降低系統年度故障率(AFR),並且比任何針對磁碟的產業評測結果都低上許多,更好的可靠性意味著更佳的永續性,代表裝置需要更換的情況更少,進而降低成本。即使大多數擁有支援合約的企業都不會直接感受到此項成本,但可靠性不足所衍生的成本勢必會反映在支援合約當中,這正是為何傳統儲存廠商的支援成本在 4、5年或更久之後便會突然大增。
讓快閃釋放資料價值 為企業打造現代化韌性
最後,我想以一項單純的事實來總結,今天已經沒有人是因為傳統硬碟的表現比較好而購買,而是因為比較便宜。快閃記憶體的出現是一項重大革新,方方面面都優於傳統硬碟,目前硬碟能優於快閃的僅有成本,然而快閃與硬碟在成本上的黃金交叉已越來越近,對大多數企業而言,全快閃資料中心的夢想即將就要實現。透過高效能的資料儲存基礎架構,企業將能更有餘裕面對科技快速發展伴隨而來的龐大資料需求,並從資料中挖掘洞見與價值,大幅驅動 AI 應用發展,以及更永續的未來。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