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呈欣
企業在面臨淨零轉型過程當中,將要面對組織碳盤查、減碳、淨零轉型與資訊揭露與溝通幾項重要工作。
企業需要碳管理系統
第一個組織碳盤查,就是企業在目前對範疇一、二的組織碳盤查與未來針對範疇三,對企業集團內外及其上/下游與運輸進行組織碳盤查,以及在綠色供應鏈/價值鏈在產品生命週期(原料採購、製造、運輸、使用與使用用處理)進行產品碳足跡。此部分就需要導入碳管理系統。
第二個減碳,企業建立減碳管理機制,來治理風險與評估機會,並且依照科學基礎(SBTi)建立減碳/除碳目標,提升減碳/脫碳技術及執行每個年度的各種行動與持續追蹤減碳成效。
[ 推薦閱讀:面對ESG浪潮 IT如何做好角色扮演 ]
第三個達成淨零轉型(NetZero Transformation)過程中,描繪淨零轉型路徑圖來執行綠電再生能源採購、智慧節能、綠色建築/綠色工廠,建立內部碳計價制度,透過建置及運用綠色科技支出與研發來管理綠色供應鏈,建立減碳/除碳策略與淨零轉型、創新的策略,建立綠色商業模式與資本支出與投資,並管理每年進度經過外部確信,以做好財務面相關的分析與規劃。
第四個則是資訊揭露與對利害關係人溝通,進行組織溫室氣體盤查查證、永續報告書揭露與確信、產品碳足跡查證,以及 ESG 評比,做好對企業財務影響揭露與對利害關係人溝通。
企業都需要為以上重要工作,進行必要的企業管理,來做到法規遵循與綠色供應鏈/價值鏈管理、以滿足客戶、投資人、機構投資人、銀行的要求,以及為碳管理作業流程、內部碳定價與碳費/碳稅成本管理與碳交易等企業內部/外部相關碳相關資訊,建置數位化的碳管理系統連結到企業內外的各種資訊系統,來收集資訊、處理資訊、分析使用資訊、決策與資訊揭露。
評比碳管理系統的建議
此處我們可以定義在雷達圖上的五個面向依序是:
1. 合規性:
碳管理系統本身是否具有協助生產合規文件的功能,像是碳管理系統的產出文件(像是碳盤查報告等)不用額外改寫,就可以直接「合規」用於歐盟或者美國的 ISO 與 GHG Protocol 運用在碳盤查,或者 EU CBAM/US CCA 等應用。
2. 操作易用性:
企業使用者,能夠很快學會操作碳管理系統,相關操作的易用性。
3. 符合台灣本土化需求:
碳管理系統不只有中文化,並符合台灣規定。不只有受侷限於碳管理系統介面的中文化,還要站在碳管理系統的使用者,在使用碳管理系統的操作上容易上手,可以符合台灣使用的實際需求;而操作碳管理系統上,使用者不用額外加工資料,也避免因使用上的不順暢,而要花很多時間來複製貼上修正碳管理系統產出內容,才能夠滿足規定。
4. 碳管理系統是否有完整模組:
探討碳管理系統的設計與開發上,小型系統只是單獨使用來做為碳管理系統、為 CBAM 而開發的碳關稅的碳管理系統;這不同於一些有完整架構的大型系統(像是ERP的SAP、或者是在歐洲做風險控管的WK),採用這些大型系統的部分模組就可以來做碳管理流程。當然上面的大型系統/小型系統各有優缺點,採用決策上就是一種兩難抉擇。比方說 SAP 系統可能受限於要先採用 SAP 來做 ERP,這樣就會太複雜不親民。
5. 價格與整體擁有成本:
購買與導入碳管理系統的價格與整體擁有成本,包括(1)導入時程要多久、(2)是否需要為此碳管理專屬專案來建置人力,與(3)專案溝通協調的複雜性,像是是否需要有專人來規劃導入,還是可以線上訓練即可導入等等。
對於 CIO 的建議事項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到底 CIO 要如何協助老闆來決定採用這個碳管理系統呢?目前 CIO 應該都知道,公司很重視 ESG,CIO 提案與要預算時要往 ESG、低碳、永續才能夠爭取到公司願意提供預算。像是連「資安」,也都要往「永續轉型/綠色轉型」的永續議題相關,才能方便在董事提案通過。CIO 不是為資安而做資安的投資,而是該往「做好資安才能夠讓公司永續」,這樣的投資才會深遠。同樣地,評估碳管理系統時也是一樣的道理。CIO 在爭取公司編預算來執行,CIO 也該讓老闆知道要準備多少錢與投入多少資源,才能夠把 ESG 做好事。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與 Facebook ,與全球 CIO 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以下建議的分析方式:
● 系統合適在哪個產業別
CIO 將思考採用該系統的公司本身的資訊素養應該到多好?採用該系統的公司,該預先準備那些資源(預算與專長人力),需要高階人力來操作,還是需要額外聘外面專業的人力,才能夠來駕馭使用此系統,並且可以發揮系統最大戰力。導入的系統如果像是戰機一樣複雜,這樣公司就需要準備訓練有素的飛行員來操作才能夠駕馭系統。
不要有虛不受補的情形出現,企業的資訊素養如果太差,此時就算導入一個強悍的系統,就宛如身體虛卻服用大還丹一樣,反而適得其反;反之,如果企業的內力好及體質好,公司也正要往上衝,這樣複雜的系統就更容易有如神助。
如果系統操作易用易學,這樣公司要導入這個系統,就可以不用花太多人力就可以駕馭;反之,就要如果系統不符合台灣本土化需求,將造成人員花很多時間來針對管理名詞與系統產出文件的內容來進行翻譯。
● 自行開發還是要採購套裝系統
很多老闆認為請 CIO 來就是要能夠自己做。企業老闆常見的想法是期待企業能夠建立合適企業個別需求的系統,以求保有企業獨特特性與企業機密,這也導致企業老闆常會請 CIO ,找尋合適套裝系統,甚至完全自行開發系統,這樣的思維就會自然而然的用在建置碳管理系統。由於碳管理系統常常需要隨著企業外部環境(法規、利害關係人與 ESG 發展)的快速改變,讓企業也因此能快速調適,並讓企業能藉由碳管理系統的建置來讓企業保持最大的韌性,這與碳管理系統開發時要能自行掌控的系統規格,並且能彈性地因應各種外部環境變化,常有很大的牴觸。畢竟由企業自行開發符合需求的碳管理系統,這潭水很深且潭底很陡峭,要達成企業要達成永續的目的,是否需要親自涉水渡潭?CIO 需要仔細評估企業的實際情況,不受限於企業對於資訊系統預設的建置方式,碳管理系統該要自行開發還是要採購套裝系統,CIO 依照實際情況來說服老闆來支持 CIO 的想法。
● 系統能否分階段來逐步導入
就算是為了「永續」,也都必須要能夠分階段來導入碳管理系統,很多企業無法一次到位。所以要評估各套系統時,要深入了解該系統是否能夠讓企業來建構「分階段來導入碳管理系統」的計畫,讓企業知道該從那裏開始著手。
評估系統導入,連系統導入後操作系統的專業人力,CIO 該準備企業合適先準備初級飛行員、高級飛行員的訓練課程。
初探系列文章的起點
本專欄將延續發表系列文章,持續初探市面上具有代表性的碳管理系統。文章中將表明碳管理系統的系統名稱,並摘要出該系統的獨特性,以及採用該系統的企業客戶名稱與該企業的使用情境與流程。系列文章進行初探,將標示評比時採用的評比規則,以及以此來評比各家碳管理系統在雷達圖上五個面向的落點,以提供 CIO 在自行開發碳管理系統還是要採購套裝碳管理系統時,有深入參考。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