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智慧醫療科技展望與未來(四)
由於高齡化社會成長與少子化數量兩大社會現象,讓長者生活支援與健康照護需求日益增加,使得台灣、日本與歐美國家都開始透過數位醫療長照轉型進行智慧創新科技研發,可以減輕照護長者的壓力與提升整個照護效率的方法,因此如何從付費機制、商業模式與使用者需求找到共通點,並且從出院準備有效銜接長照服務為首要關鍵課題。
文/黃冠凱‧衛生福利部彰化醫院醫務行政室
隨著後疫情時代帶動整個產業數位轉型,並且在高齡社會下長者的生活所需要協助與健康照護需求逐步成長,因此在少子化大環境趨勢下不能只單純從增加照護人力或是照護資源來滿足,我們要進一步藉由物聯網與資訊科技進行銜接式整合資訊平台來主動發掘長者需求,並且讓長者照護資訊能有效進行銜接,才能讓醫療照護品質有效提昇,本文透過不同角度與想法,將與大家探討台灣長期照護需求人口現況趨勢、長期照護科技發展面向、付費機制與商業模式進行相關議題探討。
台灣長期照護需求人口現況與趨勢
台灣社會環境面臨年齡結構快速高齡化問題,我們可以看到 2020 年超高齡(85 歲以上)人口佔老年人口 10.3%,但是 2070 年預估會成長至 27.4%,因此預估 2025 年台灣會從「高齡社會」邁入「超高齡社會」時代。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與 Facebook ,與全球 CIO 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所以我們即將面臨超高齡化社會環境,這不但會讓國內勞動人口數逐漸降低,再則因為老年人口增加會讓整個長照需求不斷增加,讓整個長期照顧需求壓力日益增加;依據數據統計,目前國內共約 76 萬失能者,預計到 2031 年國內失能人口將達到 120 萬人。從衛生福利部統計數據來看,目前國內接受長照 2.0 服務約莫 40 萬人整體服務涵蓋率為 67.03%;另外,整個申請長照服務流程,需要經過各個縣市照顧服務專員進行評估與核可等相關作業,才能使用與申請長照相關資源與服務,這些都是讓整個醫療銜接長期照護時間與時程都向後延。
台灣長期照護科技發展面向
目前國內長期照護科技應用出發點是減輕整個臨床醫護照護人力與提供長者好的照護品質為主,整個長照科技包含以下幾個面向:
(1)智慧型監測系統:
利用 AIOT 相關監測裝置,例如:智慧床墊、智慧手環、生理量測設備與影像感測器等,進行監測與記錄長者活動、睡眠、飲食、環境(CO₂、溫度、濕度)、體徵(心跳、呼吸、體溫)、行為判斷(例如:跌倒、睡眠、居家行為、久坐不動、離床與床邊照護)等資訊,可以讓臨床醫護人員隨時監測長者生理健康與行為等狀況,並且提供相對應提醒的資訊機制。
(2)遠距醫療照護系統:
從遠距醫療諮詢服務、視訊通話、健康量測數據自動化上傳,可以讓臨床醫護人員可以透過遠距醫療設備與系統,進行長者健康狀況評估,並且提供遠距醫療臨床諮詢與照護等服務。
[ 推薦閱讀:建構智慧醫療服務,首重流程盤點與整合 ]
(3)健康評估自動化:
經由長者行走速度、步態分析、握力測量、體適能、四肢肌量評估、肌肉剌激訓練儀與聲音情緒等,透過數據分析自動產出報表進行肌少症與長者健康評估,並且提供營養與後續長者健康建議與報告給臨床醫護團隊做臨床治療與判斷參考依據。
(4)AR 智慧照護(巡房)系統:
臨床醫護人員可以透過 AR 智慧眼鏡輔助進行臨床巡房,並且利用 AR 眼鏡自動掃描長者床頭資料,系統可以即時呈現長者相關資訊與數據,臨床醫護人員可以依據提示內容進行相關照護作業,並且能同步將影像提供給遠端臨床醫護人員,進行後續遠距照護與判斷參考。
長期照護科技付費機制與商業模式
後疫情時代帶動台灣產業數位轉型,因此整個長期照護體制也需要翻轉照護觀念,例如衛生福利部在 2021 年疫情期間共有 488 家長期照護機構及 254 醫療機構加入「減少照護機構住民至醫療機構就醫方案」,讓長期照護機構向合作單一醫療機構進行專責臨床醫護人力照顧方案,並且搭配「視訊診療方案」透過遠距醫療照護模式減少長者就醫感染風險,建議政府未來可以將健保支付點數與照護品質方案項目增多(目前有管理照護住民平均就醫次數、糖尿病者其 HbA1c 良率等),讓這些健保點值能回饋到長期照護科技業者進行長照物聯網資訊銜接平台開發,讓長者在長照機構與醫療機構相關就醫資料與記錄能有效共用與互通。如果此方案可行的話,建議未來能將此方案拓展到日照中心、居家醫療與住宿式機構相輔相成,延伸長照 2.0 的服務範圍,提供多元創新照顧模式。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