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主持一個論壇,其中一位貴賓是來自「恆隆行」的協理莊樹漢,他提到恆隆行代理很多國外品牌,經常對商品與客戶資料做深入研究,發現氣泡水賣得最好的是電競選手市場,因此他們便針對這個市場,特別設計很多行銷活動。
氣泡水與電競選手會有關係?如果沒有人提到這兩件事有關連,大概沒有人會把它們連想在一起。我們也許可以嚐試找原因,例如氣泡水不含糖、喝起來不會胖,又比一般礦泉水有提神效果,這對需要全神貫注、迅速反應的電競選手很重要。但這些都不是先見之明,都是看到大數據歸納後才做的事後解釋或猜想。
大數據不僅用在銷售氣泡水的商業用途,醫學上的應用也逐漸被開發出來。國內放射科權威「台北榮總」放射科主任郭萬祐,在以保守著名的北榮,堅持將26年來8000多個標記的腦部MRI影像資料,透過AI神經影像輔助系統做分析,成功將腦轉移瘤的診斷時間從20分縮短為20秒,讓醫生與病人省去許多等待時間。北榮開發這個「AI輔助門診」,就是將過去累積的醫療大數據,再做有效地加值與運用。
最近幾年,所有人都在談 Big Data,如今概念已經落實變成很多日常生活應用,而且我相信未來還會有更多未知與創新的領域,需要大家繼續投入、開發與探索。
事實上不論公/民營單位一定都擁有不少資料,但要讓大數據變黃金,最需要的是見識與決心,如此才能讓大家進入數位轉型的過程,也才能幫大數據找到發揮應用的舞台。只是,目前有太多單位連數位轉型的第一步都尚未開始,仍處在空談階段,相當可惜。
其實,資料確實到處都有,但需要更多研究熱情與巧思。最近我主持另一場人工智慧論壇,有教授提到國內正在做一個人名研究,廣泛搜集台灣不同年代的人名,希望做出一套人工智慧系統,只要輸入人名,就可以判斷這個人出生於那個年代。
這位教授說,做這樣的研究並不困難,因為人名是公開資料,而且到處都有,例如各個年代各種考試的榜單,都很容易取得,不像很多企業或公家機關,資料需要隱密及保護。
根據內政部統計,早年台灣男生取名最多的是志明、文雄,女生是淑芬、秀美,民國一百年後,男生最多的是承恩、宥廷,女生是詠晴、子晴,已經可以看出不一樣。我自己也常觀察身旁小孩的取名,有些聽起來就像洋名直接翻譯如瑋柏,還有很多用字以前很少見,例如男生用「宥」、「睿」、「翰」,女生用「妍」、「詩」、「妤」等,確實也代表每個時代都有不同偏好。
再回到商業的應用上。最近看到全球最大運動品牌「耐吉」(NIKE),不斷併購數據分析公司,例如去年三月收購消費者數據與分析公司Zodiac,今年八月又收購美國波士頓新創公司Celect,希望借著市場分析預測能力,協助擬定NIKE的銷售策略。
過去,NIKE和很多企業一樣,很倚重臉書或谷哥進行消費者數據收集,但在臉書發生用戶資料外洩後,建立自己專屬平台與會員資料已成共識。如今NIKE已經營出一億以上會員,這些會員的消費額比一般人要高出三倍,經營成效很容易看得見。
其實,幾年前一度聲勢看漲的運動品牌UA,當時就收集各種資料做決策,在NBA勇士隊柯瑞(Steven Curry)還未大紅大紫前,就以一年四百萬美元超低價簽下來。不過,備感壓力的NIKE調整速度也很快,NIKE擁有全球最大客戶基礎,大數據分析若做得好,能發揮的力量更大。
大數據甚至還可以救人一命。日前我訪問一家「奇翼醫電」公司,他們開發一款穿戴式醫療偵測裝置產品,只用一片小如OK繃的穿戴裝置,就可以長時間監測使用者的心電圖等生理狀況,一旦發生與平常統計數字不同的異常狀況,就可以緊急做處置,避免憾事發生。在今年六月早安台北馬拉松賽中,就有百位以上運動員採用這項產品,避免運動猝死事件的發生。
總結來說,大數據確實可以做很多事,但重點是我們要如何用,以及用它來做什麼。每個人都應該好好想一想,盤點一下是自己的生活,或服務工作的單位,到底有那些特別的資料,有那些被大家忽略的細節,如果能把大數據做到各種加值應用,說不定會創造出你意想不到的大用途。
就像精誠集團旗下知意圖公司總經理蔣居裕說的,「企業研究大數據可以分成三階段,第一階段是What happened?接下來是What will happen?最後則是How can we make it happen?」好好運用大數據,不僅可以分析過去及預測未來,甚至還能促成美好的事物趕快發生。這是一個值得花時間、精力探索的創新之地,期待有更多人可以真正體會及身體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