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Brad Jolly‧是德科技資深應用工程師

如今的醫療院所,已經和幾十年前的醫院天差地別,許多醫護人員開始藉助連網醫療設備和裝置,來診斷、治療病患並監控病情。這些技術雖可顯著提高醫療保健水準,但也同時為醫療保健人員、管理人員和患者帶來許多難題。然而只要規劃得宜,就可在工程和設計階段排除掉這些問題。
因此,設備製造商需預先考慮以下5個關鍵要素,以推動連網醫療產業的快速發展:
1. 消除安全漏洞
一項研究顯示,53% 的連網醫療裝置都有一些重大漏洞,直接威脅到患者的隱私和安全。醫療保健機構當然知道他們是駭客覬覦的目標,但卻忽略了醫療裝置的安全漏洞,主要是源自於上游供應鏈。這些威脅通常深埋在製造商提供的嵌入式系統協定堆疊中,即便進行安全掃描也不容易發現。一旦在製造階段伺機進入醫療設備,駭客便能繞過內建的安全控制系統,然後開始進行破壞,導致裝置當機、死結(deadlock)或凍結。
[ 2023年企業IT投資重點為何?資安、人才、ESG如何部署?下載 CIO大調查報告 立即揭曉!]
為了抵抗這些威脅,裝置製造商必須執行一種名為協定模糊測試(protocol fuzzing)的全方位測試機制。在過程中,測試團隊需將各種錯誤注入通訊流量中,以便混淆另一端的相連實體,藉以找出協定級漏洞。最具體有效的方式是,在整體網路安全驗證策略中加入協定壓力測試,以保護裝置免於遭受駭客攻擊,並在導入創新的連網醫療技術時,保障患者的隱私和安全。
2. 確保良好的使用者體驗
提升使用者體驗是推動連網醫療設備進步與創新的另一關鍵因素。想要透過測試來評估使用者體驗,其困難度相當高,因為這類裝置或應用有著形形色色的使用者。僱用大批測試人員來進行手動測試並驗證效能,不但成本驚人、極度耗時,而且無法接觸到每天與這項技術進行互動的各個使用者族群。這些使用者並非受過訓練的醫療人員,而是患者本人,而且他們的年齡、背景和技術嫻熟度各不相同。此外,使用者希望能在各種實體平台和作業系統上正確執行醫療保健應用,包括桌上型和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手機,甚至於智慧型手錶,以及它們各自採用的不同作業系統,使得問題變得更為棘手。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與 Facebook ,與全球 CIO 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因此,最好的方法是使用 AI 驅動的測試自動化工具,來評估使用者體驗。這類基於軟體的解決方案,可針對複雜應用建立各種不同的路徑組合,並全面測試所有可能的使用者體驗。此外,相較於傳統測試方法,其可更快提供結果,以自動集中資源處理問題較多的測試領域,確保製造商能依照規劃的時程,為所有不同使用者族群提供安全有效的裝置。
3. 選擇合適的電池
很多電池的規格都大同小異,但效能卻相去甚遠。因此,如果選用不合適的電池,可能會縮短裝置的使用壽命並降低整體效能。為確保使用的是合適的電池,使用者或醫療機構應透過模擬軟體來建立真實電池的特性檔。這些特性檔可被匯入量測儀器進行測試,過程中無需使用任何真實的電池。測試團隊可在電量耗盡時,量測並記錄電池狀況,以便掌握電池特性,據此確定最適合現有裝置使用的電池。
4. 即使密集進行資料處理,仍能確保信號完整性
連網裝置的資料處理量不斷增加,對信號完整性有極大的影響。隨著創新醫療技術相繼問世,維持信號完整性將變成極艱鉅的任務。許多因素都會造成電子信號品質下滑,包括鄰近線路產生的串擾、電路板需以更低的電壓維持運作,以及需在機板上處理的任務變多等等。出色的信號完整性,是智慧型醫療裝置得以發揮最大效益的關鍵因素,因此製造商必須想辦法克服所有挑戰。首先,在製造電路板之前,他們須使用軟體模擬工具來找出並消除任何問題,以節省時間和金錢。另一個很好的方式是,將經驗與教訓記錄在品質管理系統中,降低風險進而加快新設計的上市速度。
5. 減少量測誤差,以便作出更明智的決策
最後,製造商必須正視並解決漂移問題,確保所有裝置能持續進行一致、準確且可重複的量測。定期進行適當的驗證具備關鍵的重要性,可確保儀器準確無誤、能夠依規格運作,且具有經認證的可追溯性。此外,定期校驗還有助於減少醫療團隊的工作量、避免延誤,並達到透過互連醫療創新技術保障患者最大福祉的終極目標。
滿足未來需求
未來幾年間,連網醫療裝置變得越來越普及的同時也將變得更為複雜。因此,製造商必須在設計階段,就全盤考量安全性、可用性、電池續航力,以及其他連網醫療保健要素。如果他們能根據實際需求建立量身打造的工作流程,便能夠開發最安全、有效且直覺的技術,進而在市場上保持領先優勢。
【本文由是德科技(Keysight Technologies)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