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啟誠
政府多年前即開始推動「供應鏈金融 C 計劃」。2013 年財政部開始推動「供應鏈融資授信評等機制」,2015 年與各大銀行合作,實施「國際商業信用保險+貸款」計劃,2017 年推出「供應鏈金融 C 計劃」等等,均期望透過計劃的推動,有效地提升台灣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水準,提高台灣供應鏈金融的整體效率和效益。不過在諸多的因素影響下,C 計劃並不算是成功,直到今日,如何有效推動供應鏈金融仍然是一個待解的議題。
隨著 FinTech 發展、數位轉型、ESG 綠色金融、供應鏈韌性等議題發酵,如何協助企業建立完整的上下游生態系統,最關鍵的就是如何運用 IT,達成數據資料的活化/再應用/發掘/賦能等等的不同面向,並且在導入的同時達成提高效率及數位轉型。
從區塊鏈供應鏈金融談起
永豐餘集團因看見長期合作的供應商、客戶,有融資問題及資金活用需求,如回收紙供應商以現金付款給資源回收戶居多;而以進口造紙製程輔助劑為主的供應商,於海外付款下訂單到出貨、開發票、收到企業貨款的時間常會長達半年等等。若能導入區塊鏈這樣的創新資料防弊技術,取信於金融單位後從而縮短營運資金周轉天數,將可紓解供應商和客戶的資金壓力。
因此永豐餘控股集團旗下兩家主要的中心廠工紙,華紙結合三家金融機構中國信託、台新銀行、兆豐銀行和資訊商合流科技及億科國際耗時二年,打造全新的區塊鏈供應鏈金融生態聯盟系統,於 2022 年 9 月正式商轉,迄今已經完成供應商線上融資超過十億新台幣。這樣的導入範例,正是區塊鏈供應鏈金融的完美落地與執行。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與 Facebook ,與全球CIO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透過這個案例可以看見,在供應鏈金融的體系中,「資料信任」這件事在分享體系所帶來的價值。以往的資訊服務往往只負責傳遞資訊,但是對於資料的正確性,安全性,保密性甚至是可讀性,往往是很難兼顧到多方面的需求,這正是導入區塊鏈技術的價值所在。
資料及數據的需求與治理
如何安全的將資料分享及保護應用在企業之間的合作,必須透過良好的資料治理手段,才能夠建立企業流程數位轉型,營運資訊管理,以及資源整合評估的關聯性以及可靠性。
目前資料治理的手段,主要集中在應用零信任架構的管理方向。從每個設備驗證,到每次取用驗證;進階到每次驗證都要由資料擁有者重新授權,到建立多重授權及各種取用紀錄不可竄改等等,都是保證資料不會被任何未經授權的取用。將資料治理的範圍在延伸到資料的分享及傳遞上,區塊鏈技術提供結合分享與安全的機制:(1)透過提供共享資料帳本,確保不可竄改;(2)公私鑰的授權驗證通過,才能夠提供存取服務;(3)多重簽名授權的私鑰分片技術,建立零信任取用的典範。
[推薦閱讀: 政大王儷玲主任談永續金融 ]
從結果來說,資料提供方能夠明確分享的對象與範圍,建立合作;使用方則是取得可確認真實性的第一手資料,回饋對應的價值。透過多種金融科技整合,改變了企業間一對一競爭的基礎,透過「妥善治理的資料服務」,發展成共榮互利的生態系,這正是區塊鏈供應鏈金融發展形成的現在式。
數據的賦能與發展
在資料能夠建立信任,妥善治理之後,才能夠來談數據的賦能與發展。數據真實核實後,才能發展數據的價值。
過往在多方組織之間交叉驗證的方式是由一個具有公信力的單位主持,例如政府機關。現在受惠於金融科技的蓬勃發展,可以利用區塊鏈和物聯網技術,將許多資料整合於線上平台,提高金融機構授信效率並降低融資風險。以庫存融資為例,也可透過物聯網技術來偵測庫存水準;即時監控交易數據及產品流向,提高融資流程的可識別性。銀行能夠透過資料信任快速的完成徵信照會的數位化,提高效率,間接的透過為供應鏈活動數據賦能,轉為資金活水有效強化供應鏈軔性。
導入不同金融科技應用,整合資金供應者、需求者及增值服務業者,據以建構具有指向功能的融資平台,是從金融層面引導市場的發展性。例如上方談到的減碳成效,運用區塊鏈供應鏈金融為底層,整合碳盤查及能源管理數據的多方分享,並延伸賦能價值,例如提供給查驗單位的檢核認證,認證結果的溯源複驗,到具備有數據交易透明化的資料交易市場,甚至延伸碳排成果,將減碳價值發揮多重用途。這正是提昇區塊鏈供應鏈金融體系到全新階段的未來完成式。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