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大 AI 學院受關注 人才培育成效佳
面對全球積極延攬 AI 人才的趨勢,亞洲大學打造 AI 學士班、碩士班,乃至於 AI 博士班的一條龍學制,為產業培育所需的人才。
採訪/施鑫澤‧文/林裕洋‧刊期/2022.4
隨著 AI 技術被大量應用於智慧製造、智慧醫療、智慧汽車等領域中,也導致全球面臨 AI人才不足的窘境。為此,台灣各大學校也紛紛開設相關課程,除藉此在少子化年代強化招生能力,也期盼為產業界培育所需人才,同時協助解決學生的就業問題。在眾多學校中,又以亞洲大學的態度為積極,透各種多元化課程與協力廠商合作,全方位培育學生的 AI 能量。
如因應智慧醫療趨勢與 5G 時代來臨,亞洲大學的 AI 學院與微軟、台灣 AI 學校、台達、遠傳、趨勢科技等合作,以同集團的亞大醫院為基地,打造融合 AI、5G 的智慧醫療場域,讓學生有機會參與先進的 AI 專案。此外,該校亦與 AWS 攜手合作設立「智慧醫療大健康產業」雲創學院,期盼為全球每年培育智慧醫療產業人才。
亞洲大學副校長暨 AI 學院院長曾憲雄指出,人工智慧已是人類生活中的一部分,也是全球積極搶進的創新技術。因此,當融入醫療情境成為智慧醫療後,將創造出多變與多元的應用情境,如醫療輔助、醫療影像辨識、藥品研發,乃至於長照 2.0、居家照護等等。從預防醫學、數位醫療、精準醫療等,人工智慧都將扮演非常關鍵的角色,自然也成為亞洲大學的發展重點項目。
成立 AI 學院 邁向 AI 大學
致力培育兼具專業與人文素養、良好品格態度,並追求與實踐健康、關懷、創新世界公民的亞洲大學,是 2001 年才成立的年輕學校。在沒有歷史包袱下,該校在課程設計上積極接軌創新科技,如 2018 年在曾憲雄規劃下成立的人工智慧學院,即是為推動人工智慧教育、規劃智慧校園所設置。該學院的主要工作項目之一,即是協助各院規劃與推動人工智慧基礎課程教學、進階與專題研究課程,使學生具備使用及運用人工智慧程式語言能力。期盼以人工智慧學院為基礎,讓亞洲大學朝向 AI 大學邁進。
曾擔任教育部顧問室資訊領域召集人、IPv6 發展計畫總主持人的曾憲雄,回顧亞洲大學人工智慧學院剛成立之初,首要面對挑戰即是要找到適合 AI 教學設備與實作的場域。初期專案成員原本預想在廣大圖書館的空間中,內切割一塊空間搭配搭配獨立入口與管理機制,建立一個 AI 體驗坊即可。儘管圖書館的空間確實夠大,不過卻忽略可能影響到學生的閱讀空間的問題。其次,專案團隊想要一次購足 AI 設備,不過相關設備採購成本不低,加上後續教學、維護機制設計等問題,也得同步思考與解決。
[ 2022年度CIO大調查報告下載 ]
曾憲雄說,在與專案同仁深入討論後,我們決定發揮石頭湯的精神,將圖書館改造成 AI 圖書館,內設 AI 體驗坊、AI 練功坊,讓圖書館負責營運與管理的工作,成為學生學習AI技能的重要角色。在確認此做法之後,我們從每次會議討論,逐步規劃分工開發、舉辦教育訓練等工作內容,至於原本選擇一次導入整套 AI 體驗坊教學設備,最後也決定改為採買基本套件漸進式的建構模式,藉由逐漸凝聚共識與培養大家的信心和動力,並依照使用者回饋意見來調整 AI 架構的規模。我們期盼學生能在此與國際接軌的 AI 教學場域中,藉由與老師之間的配合,激發出更多 AI 創意與成果。
AI 學院獲贊助 發展創新 AI+ 學程
目前亞洲大學 AI 學院的 AI 練功坊,是融合智慧燈控系統及多功能智慧觸控螢幕的智慧多功能會議室,主要提供多功能討論、遠距視訊會議,及小型展場域為主。而 AI 體驗坊的第一期共規劃 6 區,分別為 AI 簡報區、智慧家居、智慧機器人、智慧交通、智慧工廠、智慧醫療,至於第二期規劃的體驗區,分別為平衡儀、機械手臂,以及規劃擔任圖書館館員的豹小秘,預計能提圖書館導覽、迎賓、圖書諮詢、活動宣導等互動。
隨著 AI 體驗坊、AI 練功坊正式啟用之後,至今已累積數十場校內外參訪及課程活動,其中校內已經超過 6,000 人次,校外超過 7,000 人次參觀。在課程設計方面,智慧圖書館結合 14 門課、智慧機器人結合 16 門課、智慧醫療結合 7 門課、智慧交通結合 5 門課、智慧工廠結合 3 門課,及智慧家居結合 9 門課。除此之外,亞洲大學也建置智慧物聯網(AIoT)實驗室,藉由智慧物聯網實驗室結合 AI,讓學生實際進行數位電路的設計和硬體驗證過程,而達理論與實際的相互配合。
曾憲雄表示,因應人工智慧的發展與應用趨勢,我們也建置智慧會計資料科學實驗室融入創新 AI+ 學程,並獲得 ACL 原廠捐贈「資料分析與電腦稽核軟體」人工智慧的 200 套使用權,並結合 12 門課程,以進行大數據電腦查核實務之種子師資培認證課程等。
培育跨界人才 AI 競賽成績優異
儘管 AI 被喻為是驅動 21 世紀經濟發展的重要技術,但若沒有產業專業知識協助,恐怕難以在產業中發揮預定成效。有鑑於此,亞洲大學人工智慧學院選擇從兩大方向著手,其中「AI+X」是專為資工或資訊相關系所設計的技術課程,而「X+AI」則是為非資訊相關系所的學生所設計,以便日後具備用 AI 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此,亞洲大學在大學一年級必修資訊課程中融入 AI 元素,提升為「程式設計與智慧應用」課程,讓學生具備利用人工智慧技術與工具,解決生活中問題的能力。除此之外,該校也在博雅課程中開設「人工智慧無所不在」,藉此拓展學生 AI 視野,至於「AI 生活大不同」則是讓學生明白 AI 與生活的緊密結合,培養基本的運算思維能力。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與 Facebook ,與全球CIO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亞洲大學培育 AI 人才的第二個面向,則是全力推廣 AI 跨域學程,設計從 AI 學士班、碩士班,乃至於 AI 博士班的一條龍學制,加上運用「AI 菁英一條龍」獎學金培育計畫,全力推動企業產學合作,讓學生畢業之後能進入產業發揮長才就業。亞洲大學在推動 AI 教學之外,也透過不同面向與臺灣人工智慧學校攜手合作,目前有 2 位教師擔任培訓班講師、4 位教師完成培訓班課程,各學院亦已培育不少 AI 人才。在多元管道並行後,亞洲大學參加校外 AI 競賽的成績非常亮眼。
「總計,在 2019 年到 2020 年之間,亞洲大學團隊共參加 27 件 AI 競賽活動,整體成績非常亮眼。如 2019 年資工系同學組隊參加科技部的科技大擂臺與 AI 對話(Fun Cup),在與會 50 隊伍中獲得參獲得第 2 名的佳績。」曾憲雄解釋:「另外,亦有團隊參與行政院全國智慧製造大數據分析競賽,獲得入選決賽的優異成績。至於 AI 專題競賽部份,我們也在教育部 EGDA 全球華人教育遊戲設計大賽中,獲得兩項佳作的好表現,至於中華郵政大數據競賽中,也獲得優勝獎的亮眼表現。」
曾憲雄指出,三年來 AI 教學與應用成果,校外競賽獲得 85 個獎項。
發展智慧長照 培育照護人才
在晚婚、少子化的衝擊下,根據國發會的研究報告指出,1993 年台灣已成為高齡化社會,並於 2018 年轉為高齡社會,預估 2025 年邁入超高齡社會。。然而照顧高齡者屬人力密集的工作,且相當依賴重要實務經驗,儘管政府已推動長照 2.0 計畫,但仍面臨照顧體系專業人力缺乏此最嚴重的問題。長期關注長照議題的亞洲大學認為,由於長者晚年可能必須住進福利機構,長者的心理健康狀況可能因為照護機構的經營與管理方式,以至於在入住後產生身心上的問題,如孤寂感等,若無法即時發現與處遇,恐怕會產生嚴重的後果。
相較一般機構,此時若有志工進入機構關懷,確實有助於降低老年人的孤寂感。只是志工培訓工作非常耗時、費力,以至於服務人力仍然十分有限,也形成關懷服務的瓶頸。因此,亞洲大學希望能透過「X+AI」,解決人才培育的棘手問題。考量到社工與資工跨領域溝通是關鍵核心,唯有將關懷志工的服務流程,逐步具體化所遭遇的各項問題,才能真正獲得真正的解決。
曾憲雄說,亞洲大學從檢視既有服務流程與訪談紀錄著手,並且評估孤寂感等大量資料後,最終決定以生理、 心理、社會等特徵,評估老人的孤寂程度。在整個專案過程中,先是以 AI 簡化服務流程中繁項的文書處理,同時更透過 AI 專家系統學習與累積專家知識,更有效統整、簡化評估孤寂感的特徵向度,同時達到更為精準的目的。此外,專家系統也對培訓帶來創新的可能性,我們能用這套系統收集相關經驗與機制,讓新進人員能更快上手、更快抓到要領,進而做出接近資深志工的服務品質,達到解決照護人力短缺的問題。
優化學習環境 接軌國際趨勢
在 AI 技術進步,乃至於成為顯學下,各產業都期盼藉此解決棘手的問題。不過,亞洲大學認為唯有透過跨領域共同界定問題,並且將問題具體化之後,才能從 AI 層面提出可行的解決策略。如此一來,才可能解決原有的問題,並帶來更多創新的可能性,進而達到加乘的效果。所以,亞洲大學也期盼有更多 AI 團隊出現,挖掘社會上的各種棘手問題,並發揮創意產生更多跨領域問題解決的模式,進而達到幫助弱勢族群、造福國家社區。
曾憲雄說,隨著行動運算、擴增實境(AR)、IoT 等技術的發展與進步,我們也在思考將各種新興資訊技術,融入目前的學習環境之中,克服傳統教學環境局限性,藉此達到隨時隨地學習的目的。不光如此,亞洲大學更希望讓非資訊、資工系的學生,能夠了解 AI 本質與相關技術,進而掌握相關技術與應用模式。
在亞洲大學規劃中,將會持續強化 AI 學習場域與跨域 AI 融入教學,全力打造可持續學習,並且透過改變、整合等模式,與建構一個無所不在的 AI 學習場域,為國家社會培育更多 AI 人才。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