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 AI 浪潮 再度引爆雲端商機
生成式 AI 浪潮席捲全球,企業的雲端佈局策略將攸關營運韌性與未來競爭力,萬里雲透過顧問諮詢、數據管理、資安防護、雲端維運託管、AI 應用及工作轉型等六大解決方案,助攻企業全面加速雲端與 AI 應用落地。
採訪/施鑫澤·文/林裕洋
在數位轉型浪潮下,雲端服務已成為企業強化競爭力的重要後盾。尤其在 2022 年底 ChatGPT 問世之後,生成式 AI 浪潮席捲全球,帶動新一波雲端運算市場需求,也代表企業雲端佈局策略將攸關營運韌性與未來競爭力。根據萬里雲與 IDC 公布「2024 台灣企業雲端策略與投資趨勢」指出,台灣公有雲市場產值於 2022~2026 年間的年複合成長率將達 25.2%,特別企業佈局多雲已是現在進行式,有 84% 受訪企業皆已使用 2 間以上公有雲服務,善用不同雲端平台的優勢來取得最佳競爭力,金融產業更是採用多達 3 間公有雲服務。
CloudMile 萬里雲集團創辦人暨董事長劉永信指出,面對新一波 AI 熱潮強勢來襲,預期將帶動雲端運算新一波成長,並伴隨資安防護與數據整合應用等挑戰。萬里雲建議企業以三大策略因應未來趨勢,如加大雲端、數據平台投資,以平台策略因應跨環境管理與資源分散等挑戰;持續建立專業夥伴生態系,吸收產業成功案例,以及積極培育雲端、數據分析與 AI 等新世代跨域人才。萬里雲透過顧問諮詢、數據管理、資安防護、雲端維運託管、AI 應用及工作轉型等六大解決方案,助攻企業全面加速雲端與 AI 應用落地。
轉型三方案 滿足企業需求
創立於 2017 年的萬里雲,主要提供雲端運算、AI 等顧問諮詢及導入服務,利用機器學習及大數據分析,協助企業進行商業預測及產業升級,並以實踐 AI 成為企業成長動能為己任,至今已服務海內外超過 700 家企業。除數位原生(Digital Native)產業,也聚焦被高度監理的金融業,以及具高度保密性的高科技製造業等產業別。萬里雲不光在台灣市場有亮眼表現,也進軍香港、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市場,成為在亞洲市場備受肯定的人工智慧與雲端服務供應商。
為提供企業所需的技術支援服務,萬里雲積極培育多元專業人才,目前已擁有 140 名通過 Google Cloud 認證工程師,已取得超過 200 張專業認證,其中有超過 60 張 Google Cloud 專業技術認證,也是 Google Cloud 北亞地區擁有 Machine Learning(機器學習)、Infrastructure(基礎架構)、Data Analytics(資料分析)、Cloud Migration(雲端搬遷)、Work Transformation Enterprise(工作模式轉型)與 Security(資安)等六項專業認證,且於 2020 年成為全台第一家獲得 Google Cloud MSP 託管服務認證的菁英合作夥伴,2023 年獲得 Google Cloud 大中華區年度最佳銷售合作夥伴獎(2023 Google Cloud Sales Partner of the Year, Greater China Region)。
劉永信指出,隨著企業加速擁抱多雲環境,對於可跨雲、統一進行資安監控及管理平台等需求,可望出現顯著成長。此外,隨著各家雲端大廠都在積極佈局大型 AI 模型,企業更傾向在雲端平台上發展自家 AI 應用或建置 AI 模型,善用現有模型來加速驅動產業應用。
萬里雲長期致力於協助企業善用雲端、資料、AI 等三部曲加速數位轉型,能提供從多雲策略諮詢顧問、導入、技術維運到 FinOps 成本優化等完善服務。未來,我們也將持續打造合作夥伴生態系,助攻產業實踐營運韌性與創新應用。
深入評估環境與需求 確保雲端專案效益
耕耘雲端市場多年的萬里雲指出,現今企業擴大在雲端服務投資主因,源自於 AI/ML 新技術、永續發展、網路安全性、政府政策等因素。根據 IDC 公布的未來企業韌性和支出調查顯示,2023 年亞太地區有 32% 企業正在投資生成式 AI 技術,在台灣市場部分,特別是在金融服務業、數位原生企業和系統整合等產業,擴大新技術和基礎架構方面的支出,以支援生成式 AI 應用程式和工作負載。 而透過引進雲端服務後,可達到改善安全性和營運韌性(34%)、AI/ML、IoT 等新技術(31%),以及節省成本,以實現最大營運效率(31%)。
[ 推薦閱讀:七大雲端市場趨勢及其對 IT 的影響 ]
至於因應 ESG 浪潮部分,愈來愈多企業體認到雲端在強化永續發展的重要性,如製造業、數位原生企業和服務業等產業,在符合環境、社會和政府法規等條件下,擴大在雲端部分的投資。至於金融服務業部分,亦開始利用雲端的永續性來吸引和留住客戶。
「企業在引進雲端服務時,應該評估現階段 IT 基礎架構,並找出雲端服務可協助解決的差距或限制,同時將網路連線能力、安全性、資料管理和應用程式相依性等因素納入考量,避免發生專案成果與預期目標差距過大的窘境」 劉永信解釋:「其次,企業可從服務範圍所涵蓋的地區、服務供應項目、定價模式、合規性和技術支援能力等因素,選擇最符合組織需求和目標的雲端服務商。另外,雲端服務是以量計費的服務模式,所以企業也應該要注意所引進的服務類型,避免發生費用超支的狀況。 」
享受多雲服務優點 管理與資安不可輕忽
前面提到,有 84% 受訪企業採用多雲策略,皆已使用 2 間以上公有雲服務,關鍵在於多雲能提供更高彈性、更好可擴展性、更高可靠性、成本的優化,以及能夠使用多家雲端提供商的最佳供應項目等優點。若進一步分析不同產業採用多雲的原因,製造業部分初期都是使用單一雲端服務商,之後則會因架構因素而擴展至其他雲端服務商,此種規模擴展模式可讓製造業改善系統和工作流程,以更好地滿足自身的特定需求。不過,相較於其他產業,製造業採用雲端服務程度仍落後於其他產業,因為有 17% 製造業仍仰賴單一雲端服務商。
至於金融服務業和服務業採用多雲主因,則是以此作為和每家雲端服務商議價和協商的籌碼,藉此取得最合理成本並使用最出色服務。數位原生企業則是為降低供應商綁定的風險,而選擇使用多家雲端服務商,使其得以在拓展規模及創新的同時,以便維持技術堆疊的彈性和適應能力。
劉永信指出,儘管多雲部署擁有眾多有優點,但是背後也有兩大挑戰需要克服,分別是確保多雲平台之間的互通性、多雲缺乏統一的安全管理工具。在平台互通性部分,因為廠商專用 API 之間有大差異,需要額外調整應用程式才能順暢運作,企業須了解組織在管理多雲環境時的複雜程度。特別是每家公有雲廠商的工作流程和管理工具可能各不相同,因此較難建置一套通用的控管措施。
落實資安工作 優先考慮跨平台方案
前面提到,在打造多雲架構的第二挑戰為安全性部分,若企業沒有適當安全防護與管理措施,往往較為容易受到攻擊。根據資安廠商 Fortinet 報告指出,超過 84% 組在過去 1 年內曾遭駭客入侵至少 1 次,且多達 46% 企業認為「雲端安全技能」是當前最需要的資訊安全技能,尤其是受到高度監管的製造和金融業更需確保營運不中斷。
現今日益複雜的威脅現況以及頻率漸增的網路攻擊,都顯示多雲環境存在統一安全管理和監控系統等不等挑戰。關鍵在於跨平台相容及檢視資料的能力受限、雲端提供商之間的安全原則不一致,以及工具和介面不盡相同等挑戰,都會導致安全環境碎片化。特別是基礎架構安全性會涉及與現有安全與合規需求等比較,以至於在選適合平台、服務和控制屬性等部分的難度極高。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與 Facebook ,與全球 CIO 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劉永信說,我們發現企業投資雲端的前三大目標,分別是「強化雲端資安與營運韌性」,其次為「善用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等新科技應用,再來則是「降低硬體、維運成本」。企業除了善用雲端加速 AI、數據應用外,也應持續加強投資雲端資安及機敏資料防護。萬里雲建議採用於主要公有雲平台都能順暢運作的安全解決方案,以及選擇使用集中式安全管理措施,實踐持續監控和偵測潛在威脅,並定期執行稽核與評估。
值得一提,因應企業推動多雲的趨勢,2022 年萬里雲也投資技術顧問公司蔚藍雲(Electrum Cloud),利用過往來自世界 500 強企業的諮詢框架與技術經驗,為企業提供達國際水準的諮詢服務,如制定健全的治理和安全性架構,確保能在多雲環境中符合合規性、保護資料和降低風險。蔚藍雲服務範圍涵蓋商業論證、多雲策略、資安防護、數據平台、數據治理、雲端遷移、技術應用評估、流程與人員技能評估等,顧問團隊服務產業經驗橫跨金融、製造、零售與運輸等 200 家客戶,分布於全球 20 多個國家。
助金融業做好雲端備份 因應地緣風險與資安挑戰
因應地緣政治風險、勒索軟體攻擊暴增,帶動全球企業擴大在公有雲服務的浪潮。金融產業資訊系統韌性非常重要,一旦發生非預期停機事件,恐怕會造成民眾恐慌。在地緣政治衝突的升高和勒索軟體威脅升高下,成為現今金融產業面臨最嚴峻挑戰之一,而傳統地端的資安軟、硬體等,已逐漸無法滿足產業營運需求需求。為協助金融產業接軌國際趨勢,金管會在參考國際作法及業者意見,以及採用風險基礎方法(Risk-Based Approach, RBA)之後,2023 年 8 月公佈新版金融機構委外管理辦法,不僅鬆綁金融產業上雲規範、更簡化申請流程,希望能達成強化系統韌性,同時加強監理效能,確保金融市場穩健運行。
劉永信指出,備份備援對金融業來說變得至關重要,因此依循備份 3-2-1 原則極為重要,即需要三份資料、兩種不同媒介進行備份,其中一份需要在異地進行,才能確保資料的完整性及可用性。而雲端儲存擁有按需計價、無總量限制等優勢,可解決傳統地端環境的硬體資源配置困擾。我們建議金融產業透過雲端強化系統韌性,利用備份備援提高安全性。其次是建立完整的數據平台,利用雲端技術管理金融業大量數據並利用 AI 賦能。最後,建立金融生態圈,促進業界合作和連結,進而實現國際輸出。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