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宏文
十月底(2024),半導體產業出現一起重大訴訟案,安謀(Arm)對長期合作夥伴高通(Qualcomm)發出取消使用 Arm 智慧財產權設計晶片的許可,並給高通 60 天時間補救。至於高通也發表強硬聲明,表示安謀干擾法律程序,終止合約主張完全沒有依據,這種反競爭行為不會被容忍。
高通、安謀是全球半導體業舉足輕重的要角,高通每年銷售數以億計處理器,若合約取消生效,恐須停止銷售占約 390 億美元營收的產品,或面臨鉅額損害賠償。這場可能影響全球智慧手機與個人電腦市場的對決,未來動向很值得探討。
兩家公司的糾紛,從 2021 年高通收購 Arm 授權廠商、晶片設計新創 Nuvia 開始,由於雙方未重新協商合約條款,高通認為現有協議已可涵蓋,但安謀認為此舉違反授權,並要求高通銷毀收購 Nuvia 前製作的設計。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與 Facebook ,與全球CIO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因此,安謀向美國特拉華州地方法院提出原始訴訟,這些設計不能擅自轉讓給高通。談判未能達成解決方案後,Nuvia 授權在 2023 年 2 月終止。
兩大廠爭議源頭 Nuvia 公司,高通總計斥資 14 億美元收購。Nuvia 創辦人 Gerard Williams III 曾擔任蘋果和安謀高級工程師,負責過安謀 Cortex-A15 和其他核心技術的開發,在蘋果工作時更擔任首席架構師,主管 A7 至 A14 手機晶片。
如今,安謀已對外表示,若 60 天內雙方無法達成協議,高通將必需停止銷售授權相關產品,亦或面對巨額索賠。包括高通已發表的 Snapdragon 8 Elite 手機晶片和更早的 Snapdragon X Elite 筆電晶片,所有使用 Oryon CPU 的設計都會受到影響。
安謀為何如此強硬?簡單說,高通收購 Nuvia 的目的,就是希望推出自家設計的 ARM 架構晶片,減少使用來自 ARM 的 Cortex 設計,就像蘋果自行設計 A 系列晶片一樣。Nuvia 曾公布自家的「Phoenix」CPU 設計,並發表每瓦效能會比其他對手高出一倍。
此外,Nuvia 晶片開發方向原本是為了伺服器而來,高通也表示將把 Nuvia 的晶片設計,延伸到旗艦手機、次世代筆電、駕駛輔助系統等領域。這些領域都是安謀的業務範圍,高通透過收購案自立門戶,並藉此擺脫安謀的專利授權網,難怪安謀要如此大動干戈,直接下最後通牒。
[ 閱讀所有林宏文的專欄文章 ]
再深入探究,兩強互槓的背後,其實是商業模式之爭。由於兩家公司都嘗試擴大勢力範圍,但也都因越界踩到對方地盤,衝突當然就難以避免。
例如,安謀近幾年推出運算子系統(CSS)計畫,基本上是把過去只提供客戶單一 IP,擴大成整合多個IP 形成子系統做販售,以因應 AI 晶片及伺服器系統架構愈來愈複雜,讓雲端服務供應商(CSP)這種大型客戶可以縮短設計晶片時程。不過,這種擴大地盤的作法,也讓一些 IC 設計業感到不安,甚至擔心安謀未來可能推自己產品與客戶競爭。
至於高通也一樣想擴大勢力範圍,從手機到車用市場,如今更積極進軍筆電、伺服器產業,收購 Nuvia 則進一步跨足 IP 領域,將安謀排除在外。這些動作也踩到安謀核心事業的紅線,難怪兩家公司要鬧到如此不可開交。
其實,安謀會如此不高興,更重要的事情是,安謀太羨慕高通的商業模式了。高通過去除了賣手機晶片獲利外,另一大塊收入是專利授權,而且這個收入是以客戶整支手機銷售價格計算出一個比例來抽成,而非只是用晶片計算。
高通拿安謀的 IP 設計出晶片,結果,安謀只向高通收晶片授權的錢,但高通卻向手機客戶收系統產品的授權費。講到最後,還是錢的問題,安謀顯然不想再當笨蛋,所以向高通攤牌。
或許是因為有高通 IP 獲利模式在前,因此安謀 CEO 瑞恩哈斯也嘗試改變業務模式,擴大向 CSP 等大型客戶進軍,而非只向高通、聯發科這種 IC 設計公司要授權金。
其實,如今許多 IC 設計公司都有類似轉變,大家都從原本只賣 IC 演變到賣系統,例如輝達做的 AI 伺服器系統,一樣不是只賣繪圖晶片 GPU,而是把軟體與硬體整合起來一起賣,要衝更多營收,也創造企業更大價值。
至於博通,如今更出手併購軟體公司如 VMware ,客戶既然已在那裡,除了賣網通 IC 外,何不連軟體都賣,這樣營收獲利也可能更擴大。
其實,台灣的群聯電子也是如此,賣控制晶片,也搭著賣 NAND 記憶體,晶片賣一元,但結合記憶體的系統就可以賣十元,生意才能做更大。
IP 授權是很好的事業,但收的是小錢,高通年營收三、四百億美元,但安謀只有 30 多億美元,如何繼續成長,顯然是安謀這種 IP 公司要很努力的事。
至於兩強之爭最後會有何結果?不少評論寫得很悲觀,說會造成大災難,但我覺得類似的爭議,最後都是比誰拳頭大,然後就用錢來解決吧!世界不會因此停止運轉,應該不用太擔心。
不過,我倒是覺得,從兩大巨頭的廝殺,可以看出企業都想追求成長,但關鍵大事就是突破原有疆界限制,這個訴訟案的結局,應該會對 IP 授權生意產生重大示範作用,或許也會成為 AI 時代中的 IP 產業競爭,一個最具指標性的判例。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