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從布蘭森(英國維珍集團董事長)、貝佐斯(亞馬遜公司創始人)到馬斯克(特斯拉汽車創始人)等名人陸續飛上太空,太空商機也成為全世界的焦點,有關太空產業上中下游的概念股商機,更成為許多人關心的話題。最近我訪問稜研科技兩位創辦人,正好談到相關議題,我就利用這個專欄與大家分享一些心得。
七年前成立的「稜研」,是以「5G毫米波」為主要核心技術的新創公司,兩位創辦人總經理張書維及副總經理林決仁,都曾在中研院及夏威夷天文台任職,後來決定一起創業。近年來稜研已獲得許多台灣及日本企業與創投的資金,員工並已擴增至五十多人。
對於許多新創企業來說,最常見的失敗就是切入時間太早,公司撐不到市場起飛就把資金燒完。稜研成立時,5G毫米波市場根本還看不到,因此先以接客戶委託業務為主,支撐下來後,發現客戶缺乏對新技術的開發工具,因此提供封測廠及手機、筆電客戶都需要的測試工具,透過這些訂單逐步累積技術實力與知名度。
[ 下載 2020-21 CIO大調查報告,掌握企業5G部署現況 ]
至於稜研瞄準的商機,則包括5G毫米波基地台設備,其中包括 O-RAN 開放平台的商機;另外在衛星終端設備上,例如未來與SpaceX衛星連結的家用設備,或是車上、船上的終端設備等,都需要用到的5G毫米波封裝天線(Antenna in Packaging, AiP)及天線模組(Antenna in Module, AiM)。
不過,5G毫米波市場何時才能爆發?張書維認為要到2024年才會出現,這個回答令我有點意外。主要原因是毫米波雖然頻寬較大,可以高速傳輸,但由於較易耗損,因此需要廣設基地台,投入資金更大,因此像目前5G電信業者都以 sub-6 GHz 為主,電信業在5G競標上已花了一大筆錢,因此在基地台的建設上,當然是愈省錢愈好。
電信與通訊產業是強國競爭的重點,不免俗的,如今許多科技的競爭,最後還是要回到美中對決的主軸,5G毫米波也有類似情況。目前全球最積極發展5G毫米波的是美國,另外日商及韓商也有部分投資,至於美商會如此積極,是因為美國深知自己沒有明顯超越中國的優勢,因此著眼於未來6G或更長遠的競爭時,要以毫米波做為獨特的競爭優勢。
[ ????推薦閱讀: 關於5G的錯誤認知 ]
因此,看起來投資金額高很多的5G毫米波基地台,目前全世界很多國家甚至連頻譜都尚未規畫,但美國已積極布建投資,另外像蘋果推出的美國版 iPhone 12 手機也支援毫米波,9月上市的 iPhone 13 機型預計不只會支援美國市場,更會擴展到其他國家。
從美國的動作來分析,可以看出差異化才能提高競爭力,大家都想發展出可以「卡別人脖子」的技術。至於中國呢?既然知道美國會朝這個方向發展,當然也不會輕言放棄,私底下也是鴨子划水積極耕耘。
因此,照常理判斷,毫米波將是一個長線的戰爭,美中雙方都會投入,地緣政治讓技術競賽增添更多不確定性,成本與價格也非唯一重點,能夠開發出大幅超越的東西才是重點。從這點來看,美中對抗讓各種新技術發展出現契機,但也增加進入難度,這是觀察毫米波商機的重要角度。
至於在太空衛星商機部分,未來預估的成長數字很驚人,例如馬斯克的SpaceX在2015年創立時預計發射1.2萬顆衛星,旗下「星鏈」(Starlink)計畫用戶數預估2025年突破4,000萬人,另外亞馬遜的Kuiper低軌道衛星網路計畫與英國的OneWeb公司也都加速跟進投入。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與 FB ,與全球CIO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太空衛星的商機未來會很大,但市場規模是需要時間才能建立的,而且這個市場的發展很難與手機這種消費性產品對比,SpaceX每年頂多發射千顆衛星,至於地面或海上終端設備未來可能商機不小,但初期訂單量也不會很多,因為用衛星上網目前還是一個利基市場,就算每顆衛星用的晶片及零件單價高很多,但不像手機是十億餘的市場,電信基地台設備是數百萬座為單位,太空商機顯然還需要更多時間才能做驗證。
不過,稜研的例子,剛好是我們觀察一個市場發展的重要指標。確實,太空商機大家都看到了,但誰能成為最後贏家,則是有如馬拉松的長期競賽。從2014年稜研公司創立,到毫米波市場爆發的2024年,時間正好相隔十年,新創企業要如何維持住營運,並在商機爆發時適時抓住,這是不小的考驗。
而且,這種長線的競爭,也考驗各家公司發展的決心。對於新創來說,這是一個不能輸的競賽,因為輸了公司就沒有了;對大企業來說,雖然擁有比新創更多的資源,但常見的情況是,大公司會優先發展主力事業,不見得會聚焦或投資新領域,若內部缺乏像創業家的強烈企圖心,往往起步太慢,佔不到便宜。
按照過去的經驗,新創企業表現還是會更突出些,主要是擁有先行者的優勢,不過會脫穎而出的企業,通常也是萬中取一,要擊敗眾多對手並不容易。至於大企業的發展往往是落後的,最後只能拿出最厲害的武器,就是出手併購,這樣的結果,其實也是科技產業最迷人之處,因為不斷有新人輩出,產業才不會太無聊,也期待台灣有更多新創不斷出現,讓產業發展更加生生不息。(文/林宏文)
(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