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宏文
日前我訪問三鼎生物科技公司董事長歐耿良,談到三鼎生技採取「醫療器材」及「新藥開發」兩種事業同步發展的商業模式,以醫材收入支持長期新藥開發,再以新藥開發創造公司更高價值。這是國內生技業界少見的創新嘗試,值得與大家一起分享。
三鼎生技創立於 2014 年,創辦人歐耿良是前臺北醫學大學口腔醫學院院長,率領 20 餘位北醫生醫器材研發暨產品試製中心團隊一起創立,主要出資大股東為鑽石生技基金,並由北醫與經營團隊持有技術股。此外,三鼎生技採用細胞培養系統、3D 生物列印技術與生物墨水(Bio-inks)水膠等四大技術為基礎,目標是發展客製化自體細胞醫材,以及毛囊幹細胞新藥產品。
歐耿良的求學過程,並不像一般人平順,他說自己就是黑手出身,從高雄工專模具科、屏東科大機械系,再取得交大材料所碩士及機械博士。後來他加入北醫,6 年內就升教授,36 歲升口腔醫學院院長,是北醫歷來最年輕院長,亦是台灣首位非牙醫出身的口腔醫學院院長。
[ 2023年企業IT投資重點為何?資安、人才、ESG如何部署?下載 CIO大調查報告 立即揭曉! ]
歐耿良的創業過程也是誤打誤撞,原本他是要為北醫口腔學院籌募 12 億元建院款項,以為找 60 個人,每人募款 2,000 萬元就好了,但募款期間遇到鑽石生技董事長路孔明,反過來說服他,團隊若出來創業成功,未來要蓋幾個學院都沒問題。結果,幾天後鑽石基金的 5 億元就準備好了,在北醫董事長李祖德的鼓勵下,決定出來創業。
至於三鼎公司採取醫療器材及新藥開發兩種事業同步發展的商業模式,的確是國內生技界少見的嘗試。一般來說,很多以開發新藥為主的企業,可能會先做保健品、衍生品等取得營收,支持長期的新藥開發,但同時切入醫材及新藥的公司,幾乎很少見到。
三鼎生技的產品布局,目前分成「硬組織」及「軟組織」兩大類,其中,硬組織屬於重建醫材,產品以骨科、齒顎與顱骨重建為主,至於軟組織重建則偏向新藥,包含生物水膠墨水及毛囊重建產品等。
目前硬組織醫材類的產品,也分成代工及自有產品部分,其中幫全球知名的 Medtronic 代工神經創傷領域的產品,也協助昱捷(3232)代工人工牙根及心血管支架等產品,至於自有產品則有牙齒矯正的戴立美(SmileAlign)及美國品牌 DailyMate 牙齒隱形矯正系統。
至於在軟組織新藥開發部分,則是以發展毛囊幹細胞為主,初期應用是在植髮上,目前已完成動物實驗,並預計 2026 年完成三期人體臨床試驗。
與過去傳統植髮「挖東牆補西牆」不同的是,三鼎是先取人體 10 至 50 株毛囊幹細胞,加以培養並長出 2,000 株後再植入人體,這種有如「毛囊農場」的作法,就像以 3D 生物列印出一顆顆種子,再種回去頭皮的概念。
歐耿良說,就像種稻米,種子要有牙胚,才能長出稻子及稻米,過去植髮取得的毛髮都已沒有牙胚,也就是沒有毛囊幹細胞,因此很多植髮效果都不好。若以種田為比喻,沒有除草施肥的旱田不容易長出稻米,因此三鼎也發展中間產品,讓頭皮能夠成為良田,更容易長出頭髮。
除了頭髮的毛囊幹細胞外,牙齦、牙髓也都有幹細胞,未來三鼎也會朝這些方向發展,希望有機會讓 3D 生物列印成為臺灣在國際上的精緻尖端產業。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與 Facebook ,與全球 CIO 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三鼎位於汐止的辦公室,可以結合廠辦與研發雙重功能,至於生物 3D 列印專屬工廠投資金額超過億元,為國內唯一具有符合 GTP、GMP 標準的生物 3D 列印公司。由於研發與工廠在一起,歐耿良與團隊全力投入,理論與實務也可以充分配合,晚上經常就睡辦公室,維持他一貫的黑手創業精神。
歐耿良毅然決然離開學術界的舒適圈,從學界跨到產業界,也與他經歷過的兩所大學有密切關係。
交大一向是科技創業最鼎盛的學校,在電子業擁有最多成功的創業家,至於北醫則是產業化最積極的醫學大學,早期國內許多生技創業家也來自北醫。歐耿良從交大再到北醫,在創業風氣的熏陶中,創辦三鼎也成為很自然的事。
此外,三鼎生技還有另一個重要的產業化意義,那就是從學研單位到產業界,團隊最直接有效的作法不是技術移轉,而是辭掉教職並跳出來創業,以實際行動證明自己的研究與理論,是經得起商業化考驗的。
在這種產業化的過程中,當然很需要慧眼識英雄的伯樂。歐耿良說,除了路孔明外,前北醫董事長李祖德也是貴人之一,並曾勉勵他,大部分人都沒有你幸運,會有人願意拿 5 億元投資你,應該好好要把握機會,更應該懂得「因運而生,趁勢而起」的道理。而且,專心做一件事都不一定能成功,更何況身兼數職,這也是促成他辭掉北醫院長出來創業的原因。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